案例库

案例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案例库

【科艺学院】《基础英语》课程思政建设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1-01-11    点击次数:382

一:课程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该课程集语言文化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为一体,主要从语言文化体系入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拓展学生的中西文化知识面,为学生进入高年级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语言文化知识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树立良好的学风。

2.思政目标: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基础英语》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通过隐性思政教育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全方位育人。根据教学内容的单元主题,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围绕教材中的文化模块内容,拓展学生的中西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各类教学活动安排,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意识、自主创新意识及团结协作意识。

 

二:建设举措

   在《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不能靠单一的简单说教模式,思政教育应该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从教学大纲的设置、教学方案的制定、到课堂具体教学方法的实践和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都需要做到以人为本,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结合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及“课程思政”的总要求,系统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全过程。

1. 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挖掘课程德育元素。以《基础英语》课程思政内涵为指导,修改并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根据独立学院《基础英语》课程的目标和定位以及该课程的德育教学功能,研读各类教材,选择内容丰富、具有教育意义、能够满足课程思政内涵需求的优质教材以及线上线下各类有用的教学资源。教材和教学资源选定后,根据学生特点、教学大纲、语言文化、德育等多方面要求和实际教学任务安排,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和增补,挖掘出其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进行分类整理后,合理融入渗透到合适的教学模块当中,为开展教学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

《基础英语》课程的教学以单元为单位,每个单元一个主题,教学内容围绕相关主题可分为听说、阅读和文化信息三大模块,每个模块教学内容背后都隐藏着特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要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就要着手对此类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进行挖掘,并将其潜移默化的融入到课程的教程过程中。在挖掘课程德育元素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思政教育,首先,要挖掘可以培养学生具备人文情怀与家国情怀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比如通过历史人物事迹的学习,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课程教育,通过乡村风光的介绍,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等等;其次,要挖掘可以提升学生个人品德教育的德育元素,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注重学生的智力培养,潜移默化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比如通过学习整形手术的大趋势,向学生灌输内在美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独立健全的人格,通过各种合作学习和小组任务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礼仪、孝道等优秀传统,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再次,要挖掘课程中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科学观的思政元素,教导学生如何做事,例如通过对政商风云人物的学习,让学生灌输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和专注、创新的职业精神。

2. “网络+课堂+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全面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强化课内课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教学过程中德育元素的渗透,实现德育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全方位互助协同,“不露痕迹”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材料中,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自身“言行思政”,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本身的正能量对学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过程中的小组任务活动也可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适当的课外实践也可以从多方面渗透德育元素,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课外实践也可以使学生有机会体验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优秀的个人品德。

3. 多元化教学评价,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线上线下评价相结合,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线上评价可用于音、视频作业的考核评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互评或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旨在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评语要指出优缺点。教师评价尽量在客观评价学生作业的同时,考虑到教师质性评价潜在的德育功能。线下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表现以及课堂活动效果的评价,可采用量化评分或者质性评语的方式进行,量化评分应考虑过程性评分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意在从多方位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将隐性德育教育融入渗透到教学评价的全过程。学生互评采用湖南大学成矫林老师推荐的“3CQ”评价模式,学生首先要学会赞美(compliment)同伴,养成友善、包容的品质;对同伴的发言或作业进行评论(comment),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然后联系(connect)同伴的发言或作业,补充新的内容,发表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后提出问题(questions),培养学生的求学意识。教师评价采用“C+c”的评价模式,以赞美(Compliment)鼓励为主,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辅以批判(critique)指瑕,激励学生精益求精,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

三:教学效果

在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实施一年后,对思政教学效果进行测评。测评方式主要包含学生问卷,教师问卷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的量化测试等方式。学生问卷重点关注《基础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否能够提升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是否能够促进学生对社会问题的了解、关注及思考,是否对学生的人际沟通及合作能力有帮助等方面。教师问卷重点关注教师对待学生和教学的态度是否有变化,教学过程中的价值观渗透对课堂教学是否有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价值养成是否有影响等方面。量化测试主要是对学生日常学习效果的量化考核,考核学生对所学语言文化知识、思政相关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个人及小组作业的完成情况是否有进步等等。从教师和学生双方、用量性和质性相结合的方式验证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通过问卷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德育意识和思政素养有所提升,教师在教学中更加积极主动挖掘思政元素,思政教育意识也不断强化。通过访谈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美德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且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更加主动践行传统美德,对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优秀文化的优越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且,学生具备了责任感和担当之后,学习热情有一定的提升,教学效果也有一定的改善。

 

四:教学单元及思政元素

《基础英语1》教学单元及思政元素

主要教学单元主题

思政元素

My First Job

培养爱岗敬业精神、爱家奉献精神

American Home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Homes

学习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爱国爱家情操

What’s in a Name

正确看待性别平等和女权主义

Waiting for a Call

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England as Seen by Americans

摒弃文化偏见,客观看待文化差异

The Memory of the White Gardenia

学习中国的礼节与孝道,培养文化自信

The Message Behind the Smile

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友善包容的

个人品质

The Risks of Life

培养坚持不懈不放弃的人生观和大胆创新精神

The Transaction

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养成自强奉献的理想信念

《基础英语2》教学单元及思政元素

主要教学单元主题

思政元素

The Snake Bite

1. 邻里友好,互帮互助

2. 为人着想,相互沟通,养成包容善良的个人品德

He Was

My Father

1.传承“孝道”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2.具备家庭责任与担当,传承优良家风家训

Understanding Your Owner

善待动物,培养仁爱美德;

正直善良,捍卫公平正义;

Water Cycle

1.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培养社会使命感

2.了解中国高科技,培养家国情怀和远大理想

They Will Not Be Forgotten

1.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懂得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2.培养家国情怀,培养坚持不懈、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

3.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尊重人权。

Beauty and Career

1. 摒弃性别偏见,形成男女平等的价值观;

2. 正确看待整形手术大趋势,重视内在美,培养正确的价值选择。

The Life Story of an Ancient Chinese Poet

1.培养人文情怀,树立文化自信;

2.培养坚持不懈、不断尝试的职业精神

Teenagers’ Nightmare

1.正确应对考试压力,养成积极主动不拖延的行为习惯;

2.正确客观看待中国教育制度,树立制度自信,培养辩证思维。

The Ageing Population

1.了解国情民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2.正确客观看待老龄化社会的优势,培养社会关怀精神,奉献牺牲以及开拓进取精神。

 

《基础英语2》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

基础英语2

开课系别:外国语系

授课班级:19英语1、2班

主讲教师:董洋萍

课时:96


版权所有:绍兴高校课程思政联盟 | 网站访问总量:人次,今日访问量: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