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库

案例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案例库

【浙江越秀】《基础日语》“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1-01-11    点击次数:580

东语学院 日语系 徐晨

      为将《基础日语》“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成效进行汇报,我本人参加11月24日下午东语学院在F146举办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分享会,并作为主讲老师向出席的领导和老师进行了汇总。

      在分享会上,我本人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对《基础日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具体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汇报。具体汇报内容总结整理如下: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和改革背景

      要建设“课程思政”课程,首先要理解和明确“课程思政”的概念,即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二、《基础日语》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基础日语》课堂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1.课程性质地位层面的需要

      《基础日语》在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属于日语专业核心课程,连续四学期开设,周8课时,占日语专业基础教学总课时数的一半以上。作为《基础日语》的授课教师同时也是班主任,是与学生见面最为频繁和亲近的教师,因此这门课的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日语水平,在思想政治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也最为直接。

      2.课程思政德育目标的需要

      为将思想政治教育很好的融入到《基础日语》课程实践教学中,本课程制定以下德育目标:

   (1)引导学生明确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诚信为人。成为兼具进取精神、团队意识和中国情怀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2)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除具备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及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对中日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有一定的了解,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的全面发展。

   (3)帮助学生在了解日语语言、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熟悉中日关系发展沿革以及东北亚地区国家基本状况,同时培养学生从事与日本及东北亚国家、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专业基础、政治素养和全球化视野。

     3. 课程深入发展方面的需要

     众所周知,语言承载的是文化,语言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译无不蕴含着文化特征。在现代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流与学习已成为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根据语系、语种的不同,国家的历史、人文、政治、社会的不同,跨文化学习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以英语为例,作为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其学习过程始终将语言学与比较文化学相结合,了解并研究英美文化的相关方面,进而促进语言学习。当然,在跨文化、比较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借鉴,并能够指导实际工作才是最终的目的。其原因是因为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在本质上有极大差异,文化渊源不深。

      但日语不同,学习时我们便会发现其与汉语之间有着深厚的关系,不论从语言的形成发展,还是时至今日的形态,其背后的文化现象与特征与中国文化紧密关联。诚然,比较文化学依旧能够指导日语学习,但似乎有一条重要的主线在过去的日语教学中往往被忽略或轻视,甚至不被认为是语言学的一个侧重,这就是文化溯源。就日语学习而言,文化溯源不仅能够对日本文化产生较为系统的认知与了解,同时能够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日语学习者对本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在如今青少年深受日本文化深刻影响的社会背景下,于日语教学中融入中日文化关联、文化溯源的理念,对学习者正确看待两国文化有不可忽视的帮助和作用。

      三、基础日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

1.png

      首先,明确关于“课程思政”的思考认识,对于教师们来说,在课堂中施行“课程思政”其实是一个从“无意识”转化为 “有意识”的过程。外语类教学普遍都可以将“文化溯源”作为切入点,着手课程思政的设计。

      思政元素融入课堂需要制定原则,本人根据《基础日语》课程教学的需求和特点制定原则如下:

2.png 

    (1)术业专攻,不可喧宾夺主。

     专业课教学还是要以专业课为主,思政元素的融入不能喧宾夺主,因此内容上不能过于牵强。

    (2)自然融入,不能生搬硬套。

    在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时,设计要自然,如果生搬硬套,会使原本的课堂内容变得混乱,也无法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3)润物无声,避免大张旗鼓。

    进行“课程思政”最好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要过于直接地在专业课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否则不仅难以完成德育目标的实现,反而会招致学生的反感,达到反效果。

    (4)静待花开,切忌揠苗助长。

    “课程思政”的目标很难通过短时间的教育就达到,也无法立即量化。但是可以通过日积月累的考察和与学生的交流中获得反馈。因此在进行“课程思政”,实现智育目标德育目标并驾齐驱、共同完成的过程中也要尊重学生的意愿,静待花开,静观其变,不能急于求成。

      接下来,可以结合制定的德育目标,从现有教材中挖掘思政元素,不足之处可以通过课外资料进行补充和完善。以《基础日语》1-3册教材为例,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有:文化溯源、文化比较、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人文精神、时代精神、科学精神、责任意识等等。

      结合这些思政元素,向与会教师展示一些教学设计和案例,对各种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路径、方法、手段以及效果进行了介绍。

     采取“互联网+”的新媒体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全新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日语基础知识教学课堂穿插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在课前预习中,形成小组分工合作制,将学生从形式上浓缩成为一个整体,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是思政元素深入课堂的前奏。之后,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使学生根据网络下达的预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资料的搜集与编辑,以及问题的预回答。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中日对同一问题的差异化态度,让学生们带着一些未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完成“思政”进入日语基础教学课堂的第一步。

      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依托,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运用表演、演讲、歌曲、欣赏电影片段等多种课堂形式,展示课前预习的内容。之后,对课文进行精讲精练,教师将集体备课中所提炼的精髓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并使之完全相融。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实现了“思想教育”的目标,完成“思政课堂”的重要一步。

     在课后复习中,让学生自动复习所学到的课堂内容,提高学习效果,完成思想和觉悟上的升华。学生在掌握专业内容的同时,也受到了精神和思想的洗礼,做到基础日语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完美融合。

3.png 

4.png 

     随后进行了课堂成果展示,向大家展示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进行思政元素相关内容发表和分享的照片。

5.png 

      四、建设成果展示

      向与会教师展示阶段性建设成果:《基础日语》“课程思政”德育目标的制定,进而可撰写含思政元素的教学大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12篇;“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随记12篇;课程思政分享会报告。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关于教学评价改进方面要做到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将每一次课堂上学生的课堂讨论和发言做好记录,将思政教育积极导向学生课内课外的学习中,并做好每一次的教学笔记。

      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课堂教学、思想引导、知识传授、人格素养等角度对课程思政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采用多种评价手段,例如: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小组发表评价等,多方面评价和考察“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而构建外语“课程思政化”有效评价体系。

      根据《基础日语》“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阶段评价进行教学反思如下: 

      教师要想把思政元素较好的融入课程,首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要关心国内外时事资讯,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建设理论、习近平治国理念、中国文化典籍等。其次,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一个体系性的工程,不仅应从教学目标和教育内容方面,还应该从教材、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性的设计,以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这有时需要学校,甚至是国家层面予以引导和把握。第三,具体到教学方法方面,应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思政教育以丰富、多样、直观的形式,有效地融入课堂。最后,具体到评价标准,因现有课程思政建设缺乏的具体的评价标准,课程建设的成效较难反映。所以,包含具体评价指标的、更为具体的、客观的评价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六、后续建设构想

    “课程思政”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也要努力践行将思政元素以更加生动、自然的形式融入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设计。完成《基础日语》“课程思政”的相关论文;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其他日语课程的“课程思政”项目建设工作。

    分享结束后,其他参会教师也根据自己的课堂体会和实践经验各抒己见,谈论起感想,在场教师普遍表示对课程思政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曾经有些老师认为“课程思政”就是“高岭之花”,不知如何将思政元素跟专业课的教学联系起来。通过这场分享会,他们了解了“课程思政”进入课堂其实是“触手可及”之举,也是“势在必行”之事。


版权所有:绍兴高校课程思政联盟 | 网站访问总量:人次,今日访问量:人次